我市“三抓三实”海洋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比首破5%

来源:市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8-12-03 访问次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良好态势,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已成为一张城市新名片,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根据2017年度全省各市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数据,我市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61.47亿元,占GDP比重首破5%大关达到5.06%,增速达到13.1%,位居全省第三,标志着我市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已成长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提前三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一是抓特色产业,切实打造海洋文化新名片。依托独特的生态人文优势,主打“海洋文化、佛教文化”两大文化品牌,持续提升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5家单位获批为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舟山渔民画产业转型升级,完成“舟山群岛渔民画”集体商标注册工作,指导渔民画创作者开展版权登记和交易,打造健康、经济的渔民画产业链。继承创新海洋“非遗”文化产业,仿古木帆船、贝雕等舟山“非遗”项目成功走向产业化。禅修、佛学、佛礼、佛香等业态不断伸延。不断扩大中国国际沙雕节、中国海洋文化节、东海音乐节等一批文化节庆品牌辐射功能,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

二是抓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搭建了海洋文化衍生品展销平台,多渠道展现舟山海洋文化产业风采。同时通过海洋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综合开展项目洽谈、产品展销、产业沙龙、政策研究等。打造海洋文化动漫产业服务平台,填补了我市动漫产业空白。建立中小文化企业“文创贷”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拓宽文创企业融资渠道。建设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立足“境内关外”政策优势和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快速起步。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免费为文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是抓“文化+”模式,扎实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自贸试验区”、“文化+金融”融合发展,通过建立文化产业与相关特色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相关特色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显著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